首页 > 匠心展播

大国工匠——宁允展

内容简介 :宁允展,男,1972年出生,中共党员,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,中国南车技能专家。 宁允展是高铁首席研磨师,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"定位臂"研磨的工人,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,被同行称为"鼻祖",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73列高速动车组,奔驰9亿多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2万多圈。他执着于创新研究,主持的多项课题和发明的多种工装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。 自1991年进入公司后,宁允展一直扎根生产一线,目前主要从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研磨、装配工作。从业24年来,他立足本职,兢兢业业,从他手中出去的产品创造了10年无次品的纪录,为高铁列车的高质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。分别获得2006年、2011年公司生产质量标兵。2019年4月,荣获"最美职工"。

打造交流平台,培育创新型技能人才

    创新,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,“建设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,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,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。”要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,需要“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、懂技术会创新、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”,任职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宁允展提出,打造一个方便职工创新成果交流、展示、学习、评价的平台,拓宽岗位成才通道,提升职工创新能力,培育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的现代化产业工人。

创造多通道的成才渠道

惟改革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改革创新者胜。”作为高铁首席研磨师、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“定位臂”研磨的工人,宁允展自主创新发明了30多项“绝招绝技”和工装,多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,是企业万众创新、节约创效当之无愧的“先锋代言人”。在他看来,要提高工人学习技能、崇尚技术的积极性,就要为职工创造一个多通道的成才渠道,引导职工搞创新,展示自己的创造力,激发活力,提高全员参与度。

目前在各行各业,基本都有相应的技能大赛,是一种选拔、考察人才的渠道,但是技能大赛很多时候考察的是基础技能,其对于参加人员、时间、范围的限定较大,覆盖面相对较窄。”宁允展说,现在的技能比武就像是应试考试,而在实际工作中,职工所面对的岗位又成千上万、千差万别,不应仅以一项技能大赛来评判所有职工。“有的职工理论基础好一些,基本操作技能方面由于参加强化训练的时间少,所以较弱一些,而另一些职工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。”宁允展建议,建立合理的评价评比体系,可以分设计创意、制造过程、成果应用等过程分段考评,给每一名职工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,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;打造一个各方面人才合作创新平台,鼓励成员合作,“现在单打独斗很难出成绩,不管知识还是技能,已经是综合化多元性了,很多情况下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互相配合才能完成。”宁允展说。

建立评比、评选长效机制

    “实践出真知”,宁允展一直将这句话奉为自己的格言。要掌握一项技能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,是一场长期的“修行”,在实操过程中,能不断地锻炼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,摸索新的工艺方法和操作经验。而创新,往往就在这一反复练习的过程中诞生,因此,应该注重对职工的创新过程的评价,鼓励职工从实践中提升自我,发挥个人能力。

实干是最好的老师,只有在岗位上不断锻炼,提高技能,寻找更好的方法,才能打造出更好的产品。”宁允展建议,打造一个方便职工创新成果交流、展示、学习、评价的平台,建立职工全员参与、评比评选的长效机制,对好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,并在技能等级的考评中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。拓宽宣传渠道,好的创新成果可在电视、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,在提升职工的整体实力的同时,提高影响力与公平性,并有利于成果转化推广,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和自信心。

发挥工作室优势开展“岗位课堂”

宁允展家的阳台,是他的“第二厂房”,小小的一间屋子,摆满了各种五金装备。每天下班之后,或是周六、周日,一有时间,宁允展就钻进这个微缩版的小车间忙个不停。也是在这个小房间里,宁允展改造创新了不少新工装,很多现场实操无法解决的问题,就是在他下班后自己动手钻研的过程中找到了灵感。这个习惯,宁允展已经保持了十多年。

我在德国考察学习时发现,这种家庭工作室的模式非常普遍,我认为这是一种提高个人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。现在在很多企业,都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劳模工作室、创新工作室,但是很多工作室虽然建起来了,却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,往往沦为了展览室,真正的实操方面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。”宁允展建议,应当发挥工作室优势,以岗位作课堂,以生产作教材,适时开展多种形式规模的“岗位课堂”,使工作室真正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室、职工技术交流的平台、技能人才培养的舞台。